本文主要內容為后鯀的生平紀事與人物簡介,全文一共4051字建議閱讀時間為156秒。
后鯀(出生死亡時間不詳),傳說中禹的父親,姒姓,原居于崇,號崇伯。其生卒年不可考,周朝時列入帝王祀典。時洪水泛濫,他由四岳推薦給堯,被派去治水。他采用堵塞的方法,徒勞無功,被殛死于羽山。死后成為羽淵之神,一說鯀、禹均開通溝渠,注意疏導,同為治水作貢獻。
鯀雖然沒有正式稱帝,但他是堯舜時代一個最重要諸侯,又是夏朝的始祖神,被說成是天帝的長子。死后受到與帝王一樣的祭祀。
鯀本是夏族的神,原始人都崇拜圖騰,鯀的圖騰形象是一種類似白馬的神異動物,夏族早先居住于我國西北的黃河河套一帶,所以傳稱鯀“家于西羌”,西北草原多野馬,馬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倚靠,所以夏族將他們崇拜的神描畫成白馬的形象。
有人認為鯀的圖騰形象為水中動物,魚類或三足鱉。
在夏族的傳說中,鯀是天帝的長子,夏族的始祖神,后來,夏族遷到黃河中游,為了與當地的始祖神黃帝掛勾,又產生了鯀是黃帝的玄孫的神話,后人又認為這樣離黃帝太近,不合乎事實,又改為鯀是顓頊的五世孫。
夏族在傳說中將馴養畜類(牛)、發明農具(耒耜),播種五谷,教民精耕細作,鏟除雜草的功勞都記在鯀的名下。鯀在夏族人心目中是一個全能的天神。
但鯀又是夏禹的父親,是個實實在在的凡人,這也沒有什么奇怪,原始部落的領袖常常將天神的名字當成自己的名字,自稱天神之子,于是夏禹的父親被推舉為夏部落的首長后,便自稱鯀,以白馬為自己家族的徽記。
夏部落在西北河套地區留下了深遠的影響,秦漢時興起的匈奴,五胡亂華時匈奴人赫連勃勃在今陜西橫山縣西建立的大夏國(407—431年),以及宋代時的西夏國,都自稱夏后氏之裔,奉鯀為遠祖。
堯封鯀為崇伯,鯀在崇地建立崇國,帝堯六十一年,命崇伯鯀治河,帝堯六十九年,帝堯將鯀免職,后來禹接替鯀為崇伯,鯀一生都在崇伯這個職位上。崇國為他所居之處,是夏人早期活動的地方,和夏代興起的根據地?!秶Z·周語上》云:“昔夏之興也,融降于崇山?!?/p>
崇國應在崇山附近。崇山即嵩山,又名太室山,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境內,此處正是夏人活動的中心,有很多夏代的歷史事件和傳說,都和這個地區相聯系。例如,夏啟的母親生下夏啟于嵩山,再從考古發掘的情況看,嵩山正在二里頭文化的分布范圍以內。二里頭文化分布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,被稱為是夏文化的代表。因此,說鯀所居之崇國在嵩山附近,與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都是符合的。
據傳說,鯀有奇才異能,為人正直,關心人民疾苦,性格剛毅,辦事果斷,集中了上古人民的德才,他擔任崇伯時,帶領民眾,筑城建郭,以捍衛村鎮城市。有人對鯀筑城的傳說表示懷疑,因為古代筑城當非易事,需要動用較多的人力和物力。鯀一生的主要事跡在于治水,而治水與筑城這兩件大工程,不能由一人同時并舉。鯀曾筑了不少堤防(即護莊堤或土圍子),所謂“鯀筑城”,可能就是由筑堤防演變而來。
關于鯀的傳說主要是他治水九年不成而被殛死,因此鯀是位失敗的英雄。
關于中國古代的洪水,古籍上有許多描寫,例如:“洪水,直迫空桑(今山東曲阜縣)。當時,龍門山、呂梁山都還沒有鑿開,洪水到處泛濫,長江、淮河等連成一片,天下之水茫茫無際。民眾統統登上了山嶺,爬上了樹木”?!昂樗畽M流,泛濫天下,草木生長得茂盛,禽獸繁殖得很多,但五谷卻無法成熟,禽獸逼迫著人們,全國到處是禽獸的腳跡?!薄皼坝勘简v的洪水普遍為害,浩浩蕩蕩,淹沒了大山,沖上了高岡,水勢之大,簡直要遮天蓋日。人間的百姓全在那里愁苦嘆息?!?/p>
世界各民族都有洪水傳說,如以色列民族的《創世紀》中關于大洪水和諾亞方舟的傳說。因此有的學者根據這些傳說斷定某一時期地球的全部,或是全部有人居住的地方,都淹沒在一個大的洪水之中,幾乎把全部人類毀滅了。人們常在高山上發現海生蛤殼的化石,因而認定是大洪水退落的時候擱淺在山上的。
對于世界性的大洪水的原因,有些人提供這樣的解釋:地質上的滄海桑田式的變化,遠古亞洲與澳洲曾相連為一大陸,印度及中國的一部分曾為大洋。另一些人用冰期的消退解釋洪水的起源。冰河時期全世界的河流幾乎都冰凍了。后來地球上的氣候變暖,冰河消融,泛濫流溢,遂成洪水,冰河時期距現在僅幾萬年,仍為人類記憶范圍之所能及。
另一種最接近事實的推測為:世界上多數的洪水傳說不過是某地區曾發生的洪水的夸大的報告,這些洪水是由于大雨或地震造成的,這類傳說的形成最早不會超過數千年。原始人還沒有發明掘井的技術,為了取水,他們居住的地方不能離水邊太遠,往往被限制在湖泊或河流的附近。根據多年的經驗,他們知道,應該在雨季水漲的時候還不至于淹沒的地方。結廬居住,從事原始刀耕火種的農作,不料過了若干年以后,氣候忽然變遷,雨量增加,山水大來,湖泊或河流的漲溢超出了前幾十年或幾百年的界線,原始人的住處就全部被淹沒了。當時人們還沒有防洪技術,不知道修筑堤防阻攔洪水,所以洪水一來,必定對他們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。經歷了多次這樣的洪水后,可怕的洪水傳說就在幸存者之間傳開來,而這樣的傳說多半產生在沿河定居的農業氏族中。
原始人信奉萬物有靈淪,洪水也被看成是有生命力的惡神。共工及其臣相繇(yao),就是這樣的惡神。古書上說,西北荒野有一個人,長著人的面孔、紅色的頭發、蛇的身體,人的手腳,吃食五谷,像禽獸一樣愚頑,名叫共工。共工大發洪水。
共工有一個臣子叫相繇,長著九個腦袋、蛇的身體,自己在那里旋轉,吞吃著天下食物。他所嘔吐和停留的地方,就變成水澤,那水不是辛辣的便是苦的,百獸沒有誰能夠安居在那里。
共工原系共工族的始祖,只因他帶領人民抗擊洪水,沒有成功,給后人留下洪水禍患,又與黃帝族的顓頊等交戰過。給中原帶來災難,逐被拉來作了振滔洪水的罪魁禍首。有一則神話解釋洪水的成因說:共工與顓頊作戰失敗,痛不欲生,跑到不周山上,將滿腔怒氣朝山上的頂天柱發泄,用頭顱撞斷了頂天柱。天上出現了一個穹窿,由那個孔里立刻降下傾盆大雨,雨勢排山倒海,晝夜不息,洪水淹沒了平原和山地,使普天下的生靈都受到威脅。
鯀也和共工一樣,是失敗的英雄,他治水九年不成功,后人將古人與洪水斗爭所犯的一切過錯卻記在他身上,他成了替罪羊。
據傳說,在堯召集的部落聯盟會議上,大家公推鯀擔負治水之責,說明鯀有組織才能,在部落中很有威望。鯀治水采用的是鋪放泥土,填水堵洪之法。他說是鷂鷹、鳥龜教的,實際上,他是沿用共工氏的舊法子,即把高地方鏟平,把低地方填高。后人解釋這種方法為筑堤。但鯀所筑的堤防至多抵得上今日北方鄉間所筑的土寨子或護莊堤。這是十分原始的堤防,次年雨季一來,立刻崩潰,田園廬宅又復飄沒。由于水流不暢,這種防治方法雖然是上古人民與洪水斗爭的最初的杰出創造,但花力多而效果少。鯀既失敗,被放逐到東夷的地方,憂憤而死(殛是誅責的意思,并非被殺)。
較晚期的傳說稱,有一次鯀遇見了一雙神鳥,神鳥告訴他說,在天廷里藏著一種寶物“息壤”,息壤具有魔力,投下一點點,就能變得高山那么大。鯀潛入天廷,偷來了息壤,依靠它的魔力,止住了水患。上帝發現鯀盜取了息壤,勃然大怒,派火神祝融將鯀殺死在羽山。鯀的尸體三年不腐爛,上帝派一天神用一把寶刀把鯀的尸體剖開。從鯀被剖開的肚子里,忽然跳出一條虯龍,就是禹。禹頭上長著一對堅利的角,昇上了天空。鯀本人被剖開的尸體也化為黃熊,越過窮山的岡巖,到西方去請求巫師將他救活。
在這則神話里,鯀成了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。普羅米修斯因從天上竊火種給人類觸怒天帝宙斯,宙斯把他鎖在高加索山上,每天派神鷹來啄食他的肝臟。而鯀則因從天上偷取息壤給人類而被天帝殛死。
還有傳說稱:鯀見大功沒有告成,大約相當憤懣,英雄氣短,乃投水化去,化為羽淵之神。羽淵之水常清,牛羊不敢飲。羽淵上多細柳,鳥獸不敢踐踏。
鯀無論是自沉羽淵的,或者是被上帝殺害的,身雖隕心卻未死。他終究不愧是人民的英雄之神,受挫之后仍然壯志猶存,念念不忘征服洪水。他自己不能再施展身手了,乃養育出了繼承人——禹。
禹的出世,不是一件偶然的,普通的事,有其必然性、重要性。它,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到來。在這個階段里,生產力有了進展,上古人民已積累了較多的防洪經驗和教訓,進一步了解了洪水的規律,能夠更加有效地與洪水斗爭了。他們把禹安排成鯀的兒子,非常之妙。父與子,十分恰當地象征了前后兩個歷史階段的人們。禹接替鯀,是后人繼承前人事業的生動寫照;禹將比鯀強,明顯地揭示了,后人將超過前人。
有傳說稱,舜殺鯀,不是什么由于治水失敗,而是一場政治斗爭。
唐虞之際,父系氏族社會已經發展到了晚期。在當時的歷史階段中,堯舜是保守勢力的代表,鯀是新興勢力的代表。鯀的所作所為都在破壞著氏族社會古老的習俗和制度,尤其他以暴力威脅著“禪讓”這一氏族議事會的民主制,試圖取堯而代之,終致激怒了堯,由堯授權舜處死了鯀。
鯀的一生,應該肯定,把他說得很壞,是不公允的。
《尚書》中將鯀說成是“四兇之一”。這“四兇”是共工、驩兜、三苗、鯀,舜除“四兇”的情況是“流共工于幽州、放驩兜于崇山,竄三苗于三危,殛鯀于羽山,四罪而天下咸服?!钡诂F存的古代神話、詩歌甚至個別儒家經典中,對鯀有很高的評價?!冻o》中說:“鯀是太直辟不顧性命,終竟在羽山下遭受了慘殺之禍?!鼻凇峨x騷》中將自己比作鯀,在《天問》中,對鯀之死及其治水失敗的傳說,提出了一系列的疑問?!秶Z》中說,鯀死后,和其他具有卓越功勛的人(黃帝、顓頊、帝嚳、堯、舜、禹、文王、武王)一樣,被列入祀典,享受后人的祭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