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主要內容為后禹的生平紀事與人物簡介,全文一共6092字建議閱讀時間為295秒。
夏后氏部落長、炎黃聯盟首領、受舜禪讓繼位,夏朝建立者,姓姒(si似),名文命,也稱大禹,夏禹、戎禹、帝禹。鯀之子。生卒年不詳、禹受命為帝27年,壽100年,葬于會稽山。
大禹因治水有功,繼舜而立。都城有安邑(今山西夏縣東北)、平陽(今山西臨汾南)、陽城(今河南登封東)、陽翟(今河南禹縣)等說。鯀治水失敗后,舜命令禹繼續治理洪水。禹接受鯀治水失敗的教訓,立足于疏導,并親臨工地指揮。櫛風沐雨,治洪水三十年,三過家門而不入、終于戰勝洪水,由此被舜選為繼承人。他當國王時,自奉菲薄,注意農時,盡力于溝洫之利。晚年選定伯益為繼承人。從史書記載看,當時已有軍隊、官吏、刑罰、監獄等公共權力存在之跡象。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。所謂“禹鑄九鼎”,當有所根據。禹曾會合諸侯(眾夷夏諸部的邦國首領)于涂山,受其朝貢。后又東巡至會稽山大會諸侯,計功封爵而死,葬于此山。
有人認為,禹原是古代一種圖騰神的形象,其樣子象昆蟲,大約是蜥蜴之類,是古代的水神,遠古人民祭祀禹,和后世祭祀龍王相似,不但夏人敬奉禹,商族也認為禹是上帝派下來治水的神,周族也認為禹為最古的人王。禹的傳說的產生比堯、舜的傳說更早,遠古人對于禹的觀念,正與現代人對于盤古的觀念一樣。夏代進入銅器時代,用銅鑄造九鼎,乃傳世寶物,商滅了夏后,九鼎歸商占有,周滅了商后,九鼎又搬到了周的都城,后人根據九鼎上鑄造的禹的圖騰形象,追溯九鼎是夏人造的,就附會成禹是夏朝的始祖了。至于禹的來源,有人假定禹是南方民族的神話中的人物,理由如下:①禹的許多遺跡都在南方,會稽山(今浙江紹興縣)有大禹陵,春秋時當地是越國都城,越國自認為大禹后代,奉守禹祀。傳說中有禹致群神于會稽的故事,又有禹封禪于會稽的故事,又有禹出巡病死,葬于會稽的故事。此外,傳說中有禹會諸侯于涂山的故事,又有禹娶于涂山的故事,涂山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南八里,古代是淮夷的地方。②《楚詞·天問》對于鯀禹有很豐富的神話。古代楚越一帶自然條件惡劣,林木繁茂、土地潮濕,積水泛濫,人類與龍蛇同居,飽受了損害,故有焚山澤、驅蛇龍,宣泄積水的迫切需要,因而產生了大禹治水的神話。
以上是近代的疑古派的觀點。但在史書中明確記載鯀禹是夏代的祖先,所以很多人仍認為,禹的活動地區主要是今河南省。其治水范圍主要在黃河中游,今河南滎陽、武陟兩縣以下的一段。禹娶親的涂山是今河南嵩縣的三涂山。會稽山也就是涂山,二者為一地。據現代學者研究,大禹神話產生于北方,即中原地區,以后隨歷史發展,逐步擴散到南方及其他各地,如吳越、巴蜀、甘肅、安徽等地。
淮南人相傳,禹以六月六日生。六月六日且被說成了后世一些水神共同誕辰。相傳禹生于四川汶川縣的石紐鄉。當地土著人對大禹的出生地十分重視。周圍百里,不準放牧牛羊、免得踏壞圣地。犯有重罪的逃到石紐鄉這個地方??梢噪[藏三年,追捕吏不敢窮追,都說“大禹神所祐也?!?/p>
至于禹的都城,文獻所載共有四處,即安邑、平陽、陽城、陽翟。其中以陽城的可能性最大,根據文獻記載,陽城在今嵩山附近。嵩山名崇山,今河南境內的穎水上游,古嵩山一帶,正是夏人早期活動的中心地區。
禹在歷史上的主要功績就是治水。禹治水的事跡流傳很廣。最初,可能只是一些素材,口頭流傳,內容比較簡單。后來附會之處,日益滋生,到春秋戰國時期,附會的內容已經很多了。禹的足跡不僅遍于全國各地,而且許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說成是受禹治理過的,不僅如此,甚而其人其事也都被神話化了。
《詩經》中保存了很多歌頌禹治水的詩篇。許多古籍,也都記載了關于禹的事跡,其中所述已不僅是治水了,而是包括治山、治水、治土等各個方面。有些史書把禹治了哪幾條水說得很具體,例如《史記》記載,他治過長江、黃河、淮河、濟河四瀆?!痘茨献印酚涊d他治過伊河、瀍河、澗河,其他古籍文獻中記載有泗水、汝水、漢水、漯水。禹的足跡遍布中原大地,其中以治黃河最為著名。內容最夸張的是《尚書》的《禹貢》篇。其中分天下為九州,即冀州(今山西省和河北省大部)、兗州(今河北東南部及山東省一部分)、青州(今山東省)、徐州(今江蘇、安徽省)、揚州(今江蘇南部和江西東部)、荊州(今江西省西部和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省)、豫州(今河南省)、梁州(今四川省)、雍州(今陜西省)。把九州的名山大川都說成是禹所導治的,這不太可信,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不可能開展這么大規模的水利工程。
關于大禹治水的傳說,古籍所載不太連貫,各地傳說不同,現大致整理如下:鯀有個兒子,是個溫文爾雅和有本事的青年,名字叫做禹。
新的君主舜召來了禹,命令他與洪水作斗爭。這時禹結婚才只三天,但他沒有拒絕這項困難而危險的工作。
八年后(一說為十三年)禹治理好了洪水。他治水的決心是如此強大,以致這些年他沒有回家看過年輕的妻子一次,即使三次過家門也不入。
第一次經過家門時,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,還有嬰兒的哭聲。助手勸他進去看看,他怕耽誤治水,沒有進去。第二次經過家門時,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,他只是揮手打了個招呼,就走過去了。第三次經過家門時,兒子跑過來拉他回家,他說水未治平,沒空回家,又走了。
但是,禹在治水之前,先得集中力量翦滅發動洪水的惡神。共工竭力毀滅人類,千方百計阻撓治水工作。對于共工,有些人是害怕的。甚至害怕到了如下的地步:“不敢北射,畏共工之臺?!闭媸钦劵⑸?可是禹卻沒有絲毫畏懼,英勇奮戰,把共工驅逐到了遙遠的西北海之外,共工有一個臣子叫相繇(yao),長著九個腦袋,蛇身,他所嘔吐的地方,就變成水澤,禹把相繇殺掉了,洪水鋪天蓋地,蛇呀龍呀紛紛作怪,危害人民。禹驅逐了蛇、龍;蛇、龍被迫潛藏起來,洪水才開始暢通。
禹治理洪水,三次到桐柏山。每次,只見那里刮著大風,打著炸雷,地上的惡神填塞河川,治水的工程無法施展,激得禹大怒,他召集百神,加以審問。結果得知是淮河、渦水之神,名叫無支祁的在作怪,無支祁很狡猾,善于應對言語,知道長江、淮河的深錢,禹將他弄出來,見他形狀像猿猴,鼻子起皺,額頭高聳,青色軀體,白色腦袋,黃眼睛,白牙齒,頸脖子伸出來有百尺長,力量超過九只大象,不停地跳躍、飛奔、輕疾快速,一刻也不安靜。禹把他交給隨從,隨從們都管束不了;又有數以千計的妖物,統統跑來了,奔走呼嘯。團團圍住禹及其部下。于是,禹令人用大鐵練子鎖住無支祁的頸脖,給他鼻子上掛一個金鈴,把他拉去壓在淮陰龜山的腳下,使淮水從此可以永遠平安地流入海中。一千多年后,人們還發現無支祁被鎖在那里。據現代傳說:禹鎖無支祁于桐柏山主峰太白山頂下的玉石八角琉璃井內,鐵練系在定海針上。無支祁問哪天放他出井,禹說:“鐵樹開花之日?!?/p>
禹成功地取得了神奇的寶石息壤,依靠息壤的幫助,他建立了攔阻洪水的強大障礙物。禹建造了新的山岳,使舊的山嶺增高。聽說,中國的四座最高的山峰(四嶽)如此雄偉,和禹的功績分不開。禹靠著息壤的幫助,使這四座山比任何山都高拔險峻。
可是,要戰勝洪水泛濫,單靠加固山嶽還是不夠的,還應該開辟泄洪的孔道。為此目的,禹從事疏通河道的工作,使洶涌的洪水順著這些河道流向海洋。這么一來,就出現了黃河、長江、珠江和其他為數一千六百的中國河流。當禹疏通黃河河道時,從河水中跳出一個人,——白臉、魚身。他遞給禹一塊大而光滑的石頭,立刻隱沒在水中不見了。這是河精靈——河伯。禹開始審視這塊石頭。他看見石頭上布滿復雜的圖形——這圖形指明了與洪水斗爭的計劃。日后對禹治水有很大的幫助。當禹鑿通龍門山讓黃河通過時,他遇見了伏羲。伏羲遞給禹一把玉簡,這把玉簡幫助禹量度天地。后來,禹甚至用這把玉簡平定了洪水。
禹鑿龍門的故事是這樣的:禹疏導黃河的工作,從今青海、甘肅省之交的積石山開始做起,一直疏導到龍門,龍門山在山西省河津縣與陜西省韓城縣之郊。分跨黃河兩岸,形如門闕。據傳說,上古龍門山的峽谷未鑿開,黃河水無法通過,加上今山西省黃河與汾水之間,還有一座呂梁山,也擋住了黃河的出路。河水逆流,淹沒了丘陵和平原。造成了洪水。大禹鑿開了龍門山,讓黃河水順利通過,特別是鑿開了孟門,孟門,是龍門山的頭一個峽口,實為黃河十分險要的地方,又叫孟門津。這座石山經過禹鑿開之后,水流沖刷,河道越來越寬,兩岸高深,巨石臨空,其勢危險,似乎要墜落,大禹還開辟了呂梁洪,以通泄河水。禹鑿山開龍門后,峽谷長達一里多。黃河從中間流下,兩岸陡峭,每年三月份,有無數黃鯉魚,從大海及許多河川里,爭先恐后地游到龍門來。一年之中,能夠跳上龍門的,不過七十二尾。凡是跳上龍門的,剛剛跳上去,就有云雨伴隨著它,天火又由后面燒它的尾巴,這樣,魚便變成龍了。
禹戰勝了龍門山后,又遇到了新的困難。離龍門山幾百里外,有一座鎖鏈般的群山,名叫砥柱山,黃河應當從那里經過。禹似乎在懸崖削壁上鑿了三個門,讓水通過,此后該地就被稱作三門峽。
如果站在三門峽的懸崖上面囑目四望(那里的河岸是十分陡削的),那么你就看見黃河峽谷里的急流。河水被兩個島分成三股水流。這些水流必須從三座門中間流過,自古以來人們稱為這三座門是:鬼門、神門、人門。
聽說,大禹在一個半島——史家難上建立了七個石井,現在這些井已經沒有了,全被淤泥阻塞,僅僅在一個地點,能分出一些痕跡——證明這兒曾經有井。
位于黃河峽谷的一個島上面,有一個巨大的馬蹄鐵形的坑洼。據當地老百姓說,這個坑洼是大禹時代留下的,當時大禹騎馬飛過黃河。馬前蹄在鬼門島踏了一下,該島對面的懸崖上也有一個孔洞,據傳說,這是大禹騎馬跨過黃河時,他的馬脖子撞在懸崖上的結果。
三門峽的峽谷還享有壞名聲。洶涌的急流和高聳的懸崖削壁,使船舶航行十分危險。駕船經過峽谷只要稍許失誤,就會撞在懸崖上,船毀人亡。
離峽谷不遠有一座大禹廟。旅行者在駕船行經三門峽這段危險的航路之前,先得泊船上岸,進廟燒香祈禱,飲酒壯膽。然后駛船經過這段危險的峽谷。由于這段峽谷吞沒了許多船夫,寡婦的眼淚匯成了海洋。
禹就是這樣把黃河引導入海的。在許多地方他不得不為這條大河開辟通道。但是,現在最有名的是有三口井的三門峽。
禹治平黃河后,兩條龍從天而降,禹乘著它們巡行外國,游歷了許多奇妙的國度。
禹往東到了扶桑之地,登上能用手撫摸著天的高山,還到了鳥谷國、青丘國、黑齒國;禹往南到了交趾國,那兒有沸水從地下涌出,還到了羽人國、裸民國、不死國;往西到了三危國,那兒有一座山,名叫巫山,山下的居民以吸露飲氣為生,還到了獨臂國,一臂三面國,禹往北到人正國,犬戎國,夸父國。
有一次,他來到一個稱為終北國的地方。據傳說,這個國家位于中國北方的某地區,被叢山峻嶺包圍,因而與世隔絕。從高山上往平原流下的泉水匯成河流。河水有一種奇妙的性質,人喝這種水不但能止渴,而且能療饑。人可以自由暢飲河中的水,喝飽了就呼呼大睡,十天不會醒來。終北國氣候宜人,四季長春,人們不會受嚴寒、炎熱、雨雪、風暴之苦,大自然給予人們一切,人們不需要勞動,就生活得十分富足。終北國的居民對大禹十分友好,請他飲用奇妙的泉水,建議他留下來,與他們共同生活。
大禹同好客的終北國人民一起生活了兩天。第三天,他重新上路了。要知道洪水在中國繼續泛濫不已,他不可能留下來。他不顧大家的勸阻,重新前去從事艱巨的工作——增高山嶽,疏通河流,建造堤壩,排干沼澤。
為了使中國免于水患,他著手中國最長的河流——長江的疏通入海的工作。
長江的上游和諸支流都在叢山峻嶺中穿過。長江沖過了千萬重阻礙,最后撞在一條陡削的山脈上,無法通過,這條山脈綿延在四川省境內。為了讓水通過,禹在離西門峽不遠的翠谷村打開一條通路。這樣長江就克服了最后的險阻,通過了四川省著名的三峽,在南充關附近,以巨大的速度流向平原,奔向海洋。
長江在三峽的水流速度和落差是如此巨大,以致水深超過80米,水流速度達到每秒3—5米。大禹開鑿三峽時,最后工程十分困難,駐扎在三峽的巫山之下,有一天,大風卒起,西王母的女兒云華夫人從巫山頂上下來,賜給大禹一卷天書,書上寫著召喚鬼神的方法,此后,大禹每遇到困難,就可呼喚神仙幫助,例如,為了幫助大禹鑿開三峽,火神回祿燒起熊熊烈火,把山嶺燒得粉碎,挖掘頑石堅巖就如同挖掘爛泥軟土。
禹疏導河川,奠立山嶽,渡過大海時有鱉魚、鱷魚等給他架橋,躍越翠嶺時有神龍供他乘坐。連幫助黃帝討平蚩尤的應龍也來幫大禹了,應龍用其尾巴割開地面,引導洪水流向應當去的地方,因而治平了洪水。
大禹治水除了鑿龍門,鑿三峽外,還有一件重要工程——辟伊闕。河南的伊水向北流入黃河,被一座大山阻住了,大禹把山擊開,以通水流,河旁兩山相對,看它的樣子像宮闕,伊水經過其間,往北流去,所以叫它為伊闕,這件史事叫辟伊闕。
大禹與洪水戰斗了13年,終于征服了它。他為這種勝利付出了寶貴的代價。他的手腳都因寒冷而變彎曲,皮膚發綠,行走困難,重病摧毀了制服洪水的勝利者的健康。
舜死后,傳位給禹,禹還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。禹建立了夏朝,人民稱他為夏禹。八世紀的詩人白居易頌揚他說:
安得禹復生,為唐水官伯,手提倚天劍,重來親指畫。
傳說為了紀念戰勝水患,禹用當時天下九州生產的銅礦石鑄了9個鼎,雕鑄上奇獸異禽來代表九州,成為日后國家政權的象征。
大禹的其他政績還有征三苗,三苗危害中原華夏民族甚烈,堯則親自到丹水附近與三苗作戰,舜曾對三苗實行分化政策,禹在位時更進一步大舉對三苗進攻。出兵之前,先祭祀天地祖先,并舉行誓師大會。禹在大會上指出三苗的罪狀:不敬鬼神,濫用刑罰。禹對三苗的戰爭時伏時起,延續了很長的時間。但三苗終究敵不過北方的農業定居民族,在一次關鍵的戰爭中,禹射中了三苗的作戰首領,三苗大敗而逃,退到長江以南的崇山峻嶺中去了。
禹到晚年,征詢各部落首領的意見,挑選了皋陶作為他的繼承人。不幸皋陶夭折,又由東夷族中挑選伯益做接班人。
禹擔任聯盟的后期,曾召集各部落首領到會稽山集會。大家如期到會,還向禹呈獻了各自的貢物。這次集會,只有南方部落首領之一的防風氏部落遲到。禹大怒,加上防風氏一貫自恃強悍,侵擾別人,就將他拿下,列數他的罪狀后處死。
大會結束后,禹由于操勞過度而病倒,但仍帶病處理事務。這一年8月,病死于會稽山。臣下依照他一貫節儉的作風,只用衣衿(jin金)3領、薄棺3寸,將他安葬在會稽山。
據說,禹受命為帝二十七年,壽一百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