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主要內容為皋陶的生平紀事與人物簡介,全文一共1872字建議閱讀時間為169秒。
皋陶(?——?),傳說中少皞氏支裔,東夷部族首領之一。一作咎繇,偃姓。生于奄(今山東曲阜),生卒年、死因、葬地不明,死后為刑獄之神。虞舜時,曾任掌管刑法的士(獄官之長),以正直著稱。禹繼舜位后,繼續受重用。曾被推舉繼承禹的部落聯盟領袖位置,因早死,沒有就職。
皋陶死后,禹封其少子于六(安徽省六安縣),祭祀皋陶如帝王之禮。唐詩人皮日休曾經贊美說:“咎繇德齊于舜,禹,道超乎稷、啟?!笨梢娫谇叭诵哪恐?,皋陶和古帝王等同。
皋陶氏族崇拜馬圖騰,所以古籍上說皋陶長著馬的嘴巴。
后來帝堯任命皋陶當部落聯盟的最高法官,據說他為人誠實,講信用,判斷案件十分明白,能夠體察下情。皋陶是位鐵面無私的執法者,古文獻說他的臉色如削皮的瓜。也就是“青綠色”,這大概是由處決犯人的武器——青銅刀斧之類的顏色引起的聯想吧。古人還說皋陶的臉好象戴著一個撮箕。似乎暗示他是天上箕星下凡,箕星相傳主口舌,而打官司,是口舌之勞,與箕星有相應之處。到了周朝,人們稱懸鼓之木為皋陶,大約當時也有鳴鼓審案之類的風習,相當于后世地方官的鳴鼓升堂,因此產生了將皋陶與鼓聯系起來的命名法。
傳說皋陶制定了第一部刑法法典,首創了牢獄:是我國法律之祖。還說皋陶是啞巴,他當最高法官時,天下沒有殘酷的刑罰。說他是啞巴,可能是個比喻,不是說他真的是啞巴,要不然的話,他怎么審理案件呢?這是一種夸張的比喻,意思是說,皋陶“一言九鼎”、“語重千鈞”,他口中吐出一個字,就能決定一個人的生死,所以他說話很慎重,不輕易發言,好像啞巴一樣,這更加顯示出他的辦事嚴肅認真的清官而孔。他象啞巴,總比那些言而無信,出爾反爾,朝令夕改的昏官好得多。
皋陶制定的刑法沒有流傳下來,我們不知道其內容。史書上說“夏刑三千”,可見,夏代的刑法已十分嚴密,皋陶是夏代第一位大法官,應和創制夏代刑法有直接的聯系。有了刑法,至少對奴隸主是個約束,要不然的話,奴隸主可以隨時隨地迫害人民,而毋需依據什么刑法條例。奴隸及其他平民,只要稍微觸犯了奴隸主,或者稍不如奴隸主之意,就會遭到挖眼、割鼻、削耳、斷足、殺頭等殘酷的刑罰,除此之外,還有極其殘酷的炮烙之法、醢酺之法,等等。所以刑法的出現對奴隸主濫用肉刑有了一個限制手段,是古代法制建設上一大進步。
據說皋陶辦案時,利用一只名叫觟(hua xie 音畫謝)的神羊,觟又稱作獬豸(xie zhi 音謝志)、解豸,是只有一角的羊,它本能地知道有罪的人,皋陶斷案時,如果遇到罪行不明的人,就令它去觸,有罪的它便觸,無罪的它便不觸。皋陶就根據獬豸的行為來判案。
這其實是一種巫術,與西方的“神意審判”是一碼事,在古代希臘羅馬,人們常常用“神意”來判斷誰是竊賊。在這種場合,用一根繩索吊著一個篩子,最初篩子一動不動,由法官念許多嫌疑犯的名字,如果念到誰的名字時,篩子來回晃動,或者甚至掉了下來,那人就被判定是真正的竊賊。
皋陶讓神羊來判定誰有罪,這是一種真正的迷信活動,和后世的扶乩差不多,也許皋陶是利用當時人們的迷信心理,來達到正確斷案的目的,以神的名義,就可抵制貴族奴隸主的干擾,使無辜百姓不會再受冤枉和慘遭殘害。原始人的迷信思想是十分濃厚的,當時的確有一種流傳甚廣的傳說,說東北荒野之中,有一種獸,名叫獬豸,它長著一只角,性格耿直,看見人們相斗,就會觸那個無理的人,聽到人們爭吵,就去咬那個不正確的人。也許皋陶迎合人們的迷信心理,根據這個傳說,制造一只真正的獬豸出來,作為達到公正判案的一種手段,皋陶斷獄公正,后世傳為美談,秦漢以下,刑獄之官都戴獬豸冠,清朝御史,按察史、提法使等的補服均繡獬豸,表示他們以皋陶為榜樣,力求判案公正,別曲直,斷是非。從漢朝起,歷代在各州縣皆立皋陶廟,祭祀這個刑獄之神。
皋陶曾協助大禹治水,近人研究當時洪水發生區域主要在兗州,次要在豫州,徐州境內,其他各州沒有洪水。因此,東夷族所在地區是重災區,皋陶和伯益發動東夷民族積極防治洪水,對禹幫助很大。
皋陶死后葬在崇山(今嵩山),其后裔分布在英(今湖北省英山縣)、六(今安徽省六安縣)、許(今河南省許昌)等地區。周朝時的英氏國、六國、蓼國、群舒國(即舒蓼、舒鳩、舒鮑、舒庸、舒龍、舒龔)都是皋陶的后代所建。